土特产成了“幸福果”
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郝大钊 刘杰
秋分时节,五谷丰登,瓜果飘香,京津冀大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丰收图景。从长城脚下的板栗林,到坝上高原的玉米田,再到滨海盐碱地的梨园,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与丰收的喜悦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传统的农业正借助技术创新、电商赋能与产业链延伸,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在青龙县,农民正在捡拾成熟的板栗。 张宝摄
万全粒粒净公司员工正对鲜食玉米进行高温杀菌。 武殿森摄
技术创新
长城脚下“金疙瘩”出海
秋日的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,古老的长城蜿蜒于群山之巅,山下连绵的板栗林已披上金黄。9月10日清晨,在肖营子镇白家店村,77岁的村民赵玉林早早上山来到栗树下收板栗。远处,古老长城与这片栗林彼此守望。“去年家里这片栗子树,挣了这个数——”他伸出两根手指,又向下翻了一下,“两万八!过去靠它填肚子,现在靠它赚票子,救命粮变成‘金疙瘩’了。”
展开全文
不远处,青龙县百峰贸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,板栗箱码成了小山。“24小时内必须完成去壳、清洗、速冻、抽真空、充氮、包装,然后发往全球。”公司顾问杜青刚指着流水线介绍。
“这批发英国,那批发日韩,还有德国的……”杜青刚言语中透着自豪,“可别小看这长城脚下的‘野味’,去年我们的冰板栗、板栗仁等108种深加工产品卖了两亿元。”他打开冷藏柜取出一颗“冰栗”掰开,“针对板栗‘半年鲜’的短板,公司创新速冻锁鲜技术,推出这款‘冰栗’,不仅附加值提升3倍,还能实现鲜板栗四季供应。”
记者了解到,去年青龙县板栗深加工产值已经占板栗总产值的30%,加工销售总额突破4个亿。一颗板栗,正在长城脚下迈向从“土产”到“精品”的蜕变之路。
电商赋能
一穗玉米的逆袭之路
这段时间是鲜食玉米成熟的季节。在张家口市万全区的万亩鲜食玉米基地,香甜软糯的鲜食玉米陆续成熟,玉米收割机在成片的田间穿行收割。作为“中国鲜食玉米之乡”,万全将传统粮食作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,从“按斤卖”转向“按穗卖”,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的新路。
万全区现有20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,订单基地稳定在18.5万亩左右,2024年实际加工量6.8亿穗。鲜食玉米产业带动241户种植大户、1.8万余农户增收,带来约10亿元产值,带动1643名农民在加工企业就业、3800余名农民从事季节性务工,带动了运输业、包装业、餐饮业协同发展。
电商平台的加入,让这穗玉米的“逆袭”更具爆发力。在张家口天勤农贸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中,一箱箱贴有电子面单的鲜食玉米堆放整齐,即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。公司电商部总经理王仕京介绍,公司与天猫、京东、抖音等平台均有合作,近3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。在垂类商家中,天勤农贸稳居前三,复购率达到40%至60%。
“与传统渠道相比,电商销售的形式更多样,营销玩法更灵活。”王仕京告诉记者,今年他们创新性地与京东建立深度合作,打造4000亩专属种植基地,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优质优价,这种“平台+基地”的直供模式,既保障了产品品质,又提升了供应链效率,而在转向电商渠道销售后,企业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,更有利于品牌价值的培育。
土壤改良
盐碱地上梨果飘香
走进沧州海兴农场的特色碱梨种植基地,诱人的梨香扑面而来。村民们挎着篮子、手持剪刀,穿梭在果树间忙着采摘、分拣、装箱、搬运。这里大部分是盐碱地,如今却因种梨出了名。每年从7月底到10月,这里陆续有梨果上市。
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月林介绍,农场土壤富含钾元素,使得梨果含糖量高于普通梨,且富含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。他们因此将产品命名为“碱梨”,突出其盐碱地特色。
在盐碱地上种梨并非易事。部分地块盐碱度高达千分之七,梨树难以存活。农场通过开沟淋碱、填铺玉米芯隔碱、换填有机土等方式,逐步改良土壤。2016年,他们先种植耐盐碱的杜梨作为砧木,再嫁接优质梨品种,并采用篱壁式种植,促进早结果。期间,他们还经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指导,通过铺防草布、持续施肥等措施,有效控制盐分,梨树长势逐年好转。
瞄准高端市场需求,海兴农场坚持有机种植。他们以牛羊粪为底肥,人工与机械结合除草,利用防虫网、诱虫灯物理防虫,并引入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种植体系,提升梨树抗性和果实品质。
经过多年严格检测,2020年农场成功获得有机产品认证。尽管梨果外观普通,但因口感好,线上线下订单不断。“今年总产量预计比去年增产20%。除了销往沧州等周边地区,我们还与快递公司合作,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浙江、江苏等地,让外地消费者也能尝到咱海兴的清甜滋味。”李月林说。
不仅如此,海兴还围绕碱梨开发出烤梨、梨汤、梨干、梨膏等深加工产品,推动梨产业向多元化、高附加值方向延伸。一颗碱梨,正在产业链上不断延伸拓展,成为富民增收的“幸福果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