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算法套牢的中老年人,每月花2000块看短剧
0.9元低门槛诱惑,再到集集解锁,最后要求开通平台年卡……如今,微短剧对中老年人的吸引力,已远远超过了去广场锻炼和家族群中帮忙“砍一刀”。
这些短小精悍、情节紧凑的爽剧,平均三五分钟一集,正悄然成为中老年人群的新宠。
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报道, 今年8月以来,短剧市场迎来一波中老年题材的井喷。
不同于以往的“霸总”“甜宠”“逆袭”“重生”等题材,主打中老年市场的短剧通常以老年人婚姻、家庭、事业奋斗等为主题。
这些以中老年为主角、瞄准中老年用户的“老人向”短剧异军突起,霸榜了多个短剧榜单。
这类短剧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同时,也毫不手软地收割着老年人的钱包。
有老人发现,自己“不知不觉间就花出去近一万元在看短剧上”。
据了解,这些微短剧小程序价格普遍高于长视频平台。
一般各大视频APP、剧场小程序年费在200-400元之间,部分小程序会员价格以月计算。
展开全文
拥有爆款微短剧的某剧场每月需要99元,年费高达1188元。
某集团旗下的一款微短剧小程序每月会员价268元,整年3216元。
付费会员可以观看小程序内80部微短剧。
此前有媒体报道,这些付费短剧主要依靠短视频平台算法锁定潜在用户。
用户打开短视频APP,会随机刷到微短剧视频,只要在短视频平台上点击多次,相似内容就会被不断推荐。
一旦进入小程序付费,则又会被微短剧投放公司精准捕捉,成为重点投放用户。如此一来,这些中老年短剧爱好者就会被算法套牢。
相关数据统计, 中老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,制作数量和收益均呈现出上升趋势。
与此同时, 中老年观众对微短剧的强烈偏好及其高消费能力,已经成为微短剧市场的关键经济动力。
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,2024年3月中老年微短剧观众中, 46岁及以上群体占比近四成,且约半数用户月均在线消费1000至1999元。
当中老年群体逐渐成为短剧市场的消费主力,收割和维权也随之而来。
以中老年和微短剧为关键词在各个社交平台搜索,能够发现大量来自年轻人的“吐槽”和维权贴。
有网友表示,由于长辈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,在微信追剧时被各种小程序扣除了几千元。
也有人吐槽小程序诱导、欺骗中老年人付费:以低价吸引用户付款,在对方支付时默认勾选续费选项,使用户在观看时自动续费,且后续剧集均以原价扣费。
此前,多家媒体曾曝光过短剧小程序收费乱象:设置多种付费选项,混淆单集、全剧、平台的概念,让用户无法清晰计算自己追剧所花费的金额等等。
如果有用户意识到问题,试图退款,这些小程序或改名,或者干脆销号跑路,让用户投诉无门。
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高频投诉情形中,就有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、浮夸“微短剧”,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,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的情况。
与“可能被骗”相比,更让年轻人担心的是,父母因为沉迷短剧而变成“网瘾老年”。
据QuestMobile2024年数据显示, 我国50岁以上的银发人群的互联网使用时间达到了127.2小时,同比增长了5.2%,且目前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。
其中, 银发人群的APP使用偏好霸榜前五都是短视频类别。
空闲时间多,娱乐方式少,有情感需求,也有消费力,再加上不少老年人的“易上瘾”体质和算法加持,短剧能轻而易举打开老年人市场,似乎是必然。
但是,迎合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,并不等于可以就此拿捏他们进行毫无底线地获利。
短剧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固然值得提倡,但如果以“硬控”为手段、以“收割”为目的,把老年人当韭菜,割了一茬又一茬,这样的短剧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。
源 | 中国新闻周刊、新京报、今日女报 编 | 石头
评论